【聚焦健康|防治篇】如果没有您 就没有现在的我——小心蜱虫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布时间:

2021-07-13

“太感谢您了孙主任,是您救了我的命,如果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7月9日上午,心情激动的刘女士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找到孙建华副主任,眼含热泪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孙主任的手,“您不仅给我治病,还帮我垫付药费,救命之恩,我们一家人当涌泉相报!锦旗表达不了我们的感恩,但可以完成我一个当面感谢您的愿望。”

 

事情回到一个月前,家住农村的刘女士,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自以为是病毒性感冒,自行服药5天后,突发口腔出血情况,家人紧张万分,冒雨急来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就诊,经详细问诊和查体,发现有出血倾向,病情危急,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感染科副主任孙建华发现刘女士后背密布出血点,结合流行病学调研以及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至30×109/L ,初步判断刘女士系被蜱虫咬伤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孙主任当机立断,立即输注人体免疫球蛋白。然而因来院匆忙,刘女士带钱不够,孙主任二话没说,帮刘女士付款,用药。经过一系列入院积极抢救治疗,5天后刘女士治愈出院。

“没想到差点被一个小小的虫子要了命,当时连句“感谢”都没来得及说,因为我很快就出现意识恍惚,口角、手足持续颤动,医生说再晚来一个小时命也就没有了。莱阳中心医院的医生不仅技术高,医德好,而且经验确实多,我们真是来对了。”说起当时的急救经过,刘女士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热泪盈眶,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孙主任表示,很多情况下,大家并不会发现自己被蜱虫咬伤,经常是出现发烧、血小板减少(身上有出血点)、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口角、手足颤动等情况,才到医院来就诊。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是莱阳市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定点医院。如果确诊,家属要注意做好隔离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大便等,以防被传染。当然,大家也无需恐慌,并不是所有的蜱虫都带有新型布尼亚病毒一旦发现被蜱虫咬伤,可用酒精、碘酒甚至白酒刺激蜱虫,一般情况下蜱虫可自行退出,千万不可生拉硬拽。

据孙建华副主任介绍,从春天一直到深秋,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例确实不少,除了以上农村居民田间作业外,还有野外活动或者通过家养犬、猫等把蜱虫带回家,传播到主人身上的。蜱虫虽小,危害极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田间操作或野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裤,把裤脚扎紧,一旦被咬伤出现发热,立即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

科普链接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传染源

目前研究认为蜱虫可能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播媒介。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主要以草地、树林等为栖息地。我国的蜱虫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等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的流行季节与蜱在环境中的活动时间相一致,一般为4至10月。

蜱虫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如黑豆大小。

 

 

传播途径

携带发热伴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体的蜱虫叮咬人后,可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直接接触发热伴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等分泌物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以及经常去蜱虫栖息地旅游的人群发病率较高。除此之外,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患者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病人体液,也有感染的可能。 

如何进行有效防护?

1.个人防护

不要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当进入此类地区时,应当注意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避免皮肤暴露在外,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应涂抹避蚊胺等药物驱赶蜱虫。在野外活动时被蜱虫叮咬后,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当及早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如果家中有亲人因患发热伴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而住院,家属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及分泌物并减少探视。

2.蜱虫的处理

野外活动时,若被蜱叮咬不用惊慌,可以用尖头镊子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不要扭转或猛拉,缓慢用力向上,直至将蜱虫完整地取出来。

叮咬后的皮肤可以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同时可用酒精或碘酒消毒皮肤。一定不要通过捏、拽等暴力方式将蜱虫取出,因为这样会使蜱虫做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增加感染的可能。

 

 

特别提醒

由于蜱虫的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通过消灭蜱虫来减少发热伴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感染十分困难,所以在进行野外活动时做好自身防护才是避免感染发热伴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最有效的方式。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留言咨询